跟着苏轼去旅行黄州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苏东坡与黄州余秋雨住在这远离闹市的
:
小题:心中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但更多的是洒脱、旷达、不以得失为怀的超脱之情。
小题:“伟大”是指长江的气势很伟大,“渺小”是指在巨大的长江面前,人显得十分渺小。
小题:.“苏东坡成全了黄州”是因为苏轼发现了黄州的美,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让黄州成为名扬天下的名胜古迹,从而提高了黄州的美学等级。“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是指苏轼进入黄州以后,人生观、人生历程发生了变化,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
无
2.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
首联“自笑”中蕴涵诗人无限 的辛酸与难言之隐。“为口忙”表面是说自己为口腹而奔忙,弦外之音则是指自己因吟诗作文而得祸,实与“平生文字为吾累”同义。“老来”,诗人当时方四十五岁,这个年龄在古人已算不小了,苏轼作于密州的《江城子》词中便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句。“事业转荒唐”指“乌台诗案”事,屈沉下僚尚可忍耐,无端的牢狱之灾更使他检点自己的人生态度。“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是诗人无奈道出,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
颔联飞驰想象,诗人看到清波、翠竹迅速联想到鱼美、笋香,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颈联是诗人处于逆境时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脱,又不无牢骚之意。“不妨”、“例作”在牢骚中兼带旷达、诙谐。
尾联流露出不能有所作为的痛苦之意,同时也寄托着诗人希望有补于世的愿望,将诗人的复杂心情作了进一步的表示。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只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仅两月便下御史台狱,年轻时的抱负均成泡影,只能说为口腹生计而奔忙。
后四句为作者自嘲,“只惭”句有几分无奈,但并不把它作为完全无所作为的理由,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文学上却可以大有作为。“诗穷而后工”,黄州成了苏轼一生词与文章创作的顶点,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这首诗一反古代诗人在遭受打击时鸣冤叫屈、叹老嗟卑的惯例,虽自嘲不幸,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后世诗作唯有鲁迅的一首“运交华盖”与其相似。
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苏轼这种“能从黄连(最苦的中药)中嚼出甜味来”的精神是最应令人钦敬的,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使他在黄州的五年政治上的低谷时期(政治上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却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大批著名词篇均写于这一时期,苏轼成了古代文学家中身处逆境而大有作为的典范,苏轼“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的高尚思想境界成为后人之表率。
3.王安石贬苏轼去黄州,苏轼的感悟
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上,直接把苏轼贬到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待到菊花开的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贬黄州的意义.。
4.苏轼到黄州后生活的介绍
您的问题,苏轼到黄州后;1080年2月1日,苏轼来到黄州,开始了4年又4个月的人生历程,这位在政治风暴中有点偏执狂的文人、不合时宜的醉人、热爱美女的男人,来到这荒野蛮夷之地,短暂的孤寂与痛苦,调动了他敏感的神经,迸发出跳跃性的思维,使他迅速融入当地的生活之中,并非常诗意地活下来,而且活得很超脱,旋风般的忙碌着,哀伤的时候超然豁达,快乐的时候浪漫潇洒,他寻觅到了远离政治漩涡的人生乐趣与超脱的自由。
初到黄州的苏轼,怀着难以言表的心情,以自嘲的口气写下以上诗句,并因江而知鱼美,见竹而觉笋香。在逆境中生活的人,需要懂得享受美食,配合酒的力量,缓解内心的失落和不满。
培养出随缘放旷、心地平和的气质。爱肉、爱酒、爱友的他,喝淡酒,读闲书,看美人,交朋友,成为诗人的必修课。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乡下老酒,平民朋友,拓展了诗人的想象力。沉浸于酒中的他,在酒力的驱使下,渲泄出心中的郁闷,也依靠它暂时忘却了萦绕在身边的愁怅,创作出《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苍凉悲壮的千古绝唱,流芳千古的名篇。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各题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不仅仅是因为苏轼经常横过黄泥坂,原文表述为“他喝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坂词》”.C.“非常懊恼”、“干脆不进家门,而泛舟江海”与原文不符,并没有体现出“懊恼”,而后者则是其创作的一首有意境的诗歌.D.作者只是总结苏轼的创作,而非所有的创作.(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原因应该是综合信息筛选.苏东坡写出大量不朽的诗歌,主要是对美酒的迷恋,有这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他有着一种超出自然,清新脱俗,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 其创作已经脱离了一般的主流生命,特别是其精神境界已经得到了一种真情的释放和自然流露.(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基本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要概括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用,分析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分析结构上的作用,然后结合文本特征分析内容上的作用,注意是突出传主的性格特征.文章通过几个谣言写出苏轼的一种精神特质,一方面这三个谣言都是一种表现苏轼饮酒作乐,与曾巩同时去世,顺江夜游,另一方面这些谣言充满着一种淋漓的气质.通过谣言,写出苏轼率性不羁的品格不被常人所理解,这样就直接突出了苏轼的人格影响和特殊奇才魅力,形象表现苏轼处变不惊的自然风格.(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第一问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解答本题要突出苏轼对于快乐和幸福的理解,苏轼对于快乐和幸福的理解他是沉浸在自然山水之中,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享受的诗酒田园的风光.这是一种最美的状态,也是人生淋漓之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状态才奠定了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地位.答案:(1)EB(E项3分,B项2分,A项1分,C.D项0分.答案超过两项,不得分.)(2)①到处是山川月夜的美好风景;②对美酒的迷恋与纵情;③无限闲暇而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④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既能超然物外、旷达宁静,又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自我嘲笑的美德、安然自在的精神)⑤将稍纵即逝的感受赋予不朽艺术形式的能力;⑥他的创作,已脱离了道德、使命的束缚,纯粹是自我精神的自然流露.(3)文章一共写了三个谣言:苏东坡和酒友夜游的谣言,顺江而逃的谣言,和曾巩同时去世的谣言.这三个谣言:①写出了苏轼的率性与不羁,说明苏东坡的行为不为常人所理解;②说明苏东坡受朝廷上下各色人等的关注,反映了苏轼的影响力之大,从侧面表现出苏轼是一个为人关注的“天纵大才”;③烘托出苏东坡处变不惊、超脱困境、旷达乐观的特点.(4)我认为作者的看法颇有道理.苏轼虽被贬黄州,但他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幸福.①从文中来看,被贬黄州,让苏轼从仕途和士大夫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可以纵情饮酒、创作,可以回归自然,尽情欣赏自然美景.在黄州,苏轼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之前的苛酷、尖锐的讽刺,以及 紧张与愤怒,为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所代替,他的思想更为透彻而深入、更为醇甜而成熟.正是黄州期间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境界,让苏轼创作了《赤壁怀古 》、前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等四篇文学精品.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幸福呢?②从苏轼这段时期的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幸福快乐”的心境.在《前赤壁赋》中,苏轼于月夜泛舟,虽道出人在宇宙间的渺小感,但亦将人在这个红尘生活中可享受的大自然的丰厚的赐予表明.享受大自然的赐予,享受生活.这就是苏轼的幸福.(8分.观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3分,结合所学作品分析3分.持否定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户外线路
热门文章
- 旅游攻略
- 旅游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