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旅游不可错过的美食推荐
去哈尔滨旅游,不吃当地最具特色的美食有点说不过去吧,这里为大家推荐几个哈尔滨旅游不可错过的美食推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山河屯。
本地很有名气的一家铁锅炖,入选2018大众点评必吃榜,很多游客也来吃,排起队是平常事。
店内有雪乡的照片做为背景,仿佛置身冰天雪地中吃饭,还蛮有意境,一共有两层,一楼是卡台,二楼是包房。一进屋烟味挺重的,对于我这种闻到烟味会头疼的人来讲,还挺考验的。
饭量小的同学注意了,东北菜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量超大,和炒菜相比,铁锅炖在菜量上又大了一个等级,点餐的时候注意一下呀,吃不完浪费掉可惜了,不过餐必也可以选择打包。
怎么点菜呢——先选锅底,再选配菜,菜单上有写建议再加什么菜,如果还想吃别的肉,也可以加在一起炖,再次提示别点多---
排骨炖的很烂很入味,味道很香,里面的土豆很大一个,也挺好吃,粉条也多多留意,容易糊底儿,
有点小重口,吃到后来觉得有些咸,配上小花卷的话就刚刚好了。
主食:锅出溜、小花卷锅出溜应该是玉米面做的,香甜可口,很久不吃粗粮感觉吃进去的都是营养~~小花卷个头不大,空口吃很好吃,蘸着汤汁吃也别有一番风味。
还有免费赠送的大碴粥,软烂适中,甜丝丝的挺好喝。
服务方面就比较一般了,可能是客人太多顾不上了吧。
二:张包铺
每个地区的包子都有自己的特色,东北的大包子,是最符合我口味的,现包现蒸热腾腾的肉包,有些厚度、咬下一口迅速弹回的面皮,真的是超爱了,可能是小时候吃包子不爱吃馅,留下的后遗症吧。
包子6个起卖,双数点。所以要记得两人以上组团去吃哦,一个人的话吃不完就只好打包带走啦。
排骨包和豆腐包是最有特色的两款,排骨包很好吃,酱香味道浓郁,是整块排骨哦,所以吃的时候要小心里面的骨头。豆腐包,口味比较清淡,没吃过的可以点两个来尝尝。
据推荐,他家的锅包肉也不错,我吃不下了没有点。
服务呢,很一般,还是专心的吃包子吧。
三:老厨家
追溯“老厨家”的历史渊源得从清光绪年间(1885年)说起。当时北京东城东华门大街,有家中档酒家开张,店名为“真味居”,店主名叫郑兴文。郑兴文1907年从北京来哈出任滨江关道膳长,服务于十数任道台(道尹),1920年卸任。
1922年与其子郑义林在道里中国十道街开设私家菜馆,当时取店名为“XX居”,时人习称“老厨家”。当时的“老厨家”规模不大,但经营很有特色,把滨江官膳与本土民间风味相结合,别出心裁,巧制新馔。每道菜肴都精工细作,保质保量。每天接待客人有定数,最多不超过4桌,而且要提前3天预定。无论大小宴,档次高低,冷碟有荤素四种,咸酸甜辣兼备,点心类以满族风味为主。菜品以家常风味,官府风味为主,原料以山珍野味、海味江鲜,时鲜蔬菜为主。那时“老厨家”精选滨江官膳中数百种菜肴经营,其中又以熏卤鸭、老火狮子头、糖醋瓦块鱼、鸳鸯大虾、江米肉圆、口福肘子、葱烧海参等菜最为有名。
1932年2月1日,日本侵占哈尔滨,“老厨家”有过一段短暂的繁荣。1938年开始实行粮油米面的配给制度,取消了私人粮栈。虽然对饭店每家供应30斤面,但是起不了多大作用。日本人为了便于统治,把各行业规划成官方控制的“组合”,“老厨家”划归到“饭店组合”。“老厨家”经营惨淡,无以为继,1938年,第一代“老厨家”关门。
2000年3月11日,老厨家第四代传人郑树国、郑树森兄弟二人在哈尔滨市动力区文政街重新树起“老厨家”这块百年餐饮品牌,把郑家的百年厨艺和独特的家传美味奉献给社会和人民。
四:马迭尔冰棍
马迭尔冰棍是来哈尔滨必打卡的。去到中央大街逛一逛你就会发现,不管春夏还是秋冬,天晴还是下雪,总会有很多人手里拿着一根乳白色的冰棍,边走边吃,在冬天吃冰棍也算是东北街头独有的风光了吧。
起初,马迭尔是由法籍犹太人开斯普于1906年在哈尔滨创建的,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马迭尔”这个名字从清朝到民国到解放后,一直未曾改过。
“甜而不腻,冰中带香,无膨化剂,其固化物(牛奶、鸡蛋等)投放比例远高于冰激凌”。这些坚持,是马迭尔冰棍口味万年如一日的法宝吧。
户外线路
热门文章
- 旅游攻略
- 旅游资讯